可能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:
每次去爬山或是踏青时,父母都会千叮咛万嘱咐:“路边那些野树野花野草很危险,千万不要手欠去摸呀。”
年幼的我们心里有时会犯嘀咕:“摸一下顶多就痒,有什么大不了的。”
长大后我们才知道,看似人畜无害的植物,摸了真的可能会得重病。
乌头,能致人死地的草
虽说遵循父母的告诫逃过一劫,但有些人还是会因为好奇而造成严重的后果。
比如有位朋友,小学四年级时爬山时捡到一根木棍。
他打算拿它来做木剑,便回家用刀削,边削边流出乳白色的汁液沾在手上。
可隔天,他的手和脸上起了很多疹子,之后水疱溃烂、化脓,全身过敏。
后来他才发现自己捡回来的是漆树的树枝。所幸最后性命没有大碍。
一提到漆树,想必你肯定或多或少“漆树咬人”的故事。
某人折了根树枝,结果手和脸就肿了起来,身上长满了硬硬的小疙瘩。整个人全身肿烂没有一块好皮。
这种过敏情况还算没那么严重的,有些重度过敏症还殃及性命。
他们会出现低热,头昏,头痛,大便秘结,腹泻等全身性症状;
在临床医疗中,生漆过敏还会肾衰竭、糖尿病,甚至引发精神性疾病等。
绝大多数人对它都没有抵抗力,基本一碰就完蛋了。
可能对南方的朋友会说,漆树很少见呀,不存在这危险。
但请大家不要高兴得太早,因为真正造成过敏的元凶是一种叫漆酚的物质。
虽说带个“漆”字,但这类物质却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我们身边。
有数据统计,每年有超过2亿人因为漆酚而产生过敏症状。
从接触以后到发病时间长短不一,由接触后数分钟到几周,大多数是1-2周左右。
如果发病后不及时进行治疗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那么,就让我们来看看漆酚究竟如何“伤人”的?生活中哪些常见的食物中含有这种危险的物质?
中学课本上,我们知道入侵人体的外来物质被称为抗原,比如细菌、病毒等。
每当外敌入侵时,保护我们的免疫大军就会奋起对抗。
此时,就产生一种专门消灭外敌的武器,即抗体。
但有时候,人体内的免疫战争远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。
特异性免疫反应(抗原抗体结合)
这不,还有一种入侵者就是叫做半抗原。
它们大多是小分子的类脂和多糖、以及像青霉素、磺胺之类的药物等。
兴许是入侵的力量太小了,它们自身并不会引起免疫反应。
然而,一些半抗原入侵者并不会束手就擒,而是会去找“帮手”。
它们偷偷跑去勾结我们体内一些大分子蛋白质。
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,半抗原就获得了免疫原性而变成完全抗原。
这样一来,它们就能继续对免疫系统发起进攻,并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等。
从这一波操作能看出,某些半抗原可真有点儿老谋深胜了。
而我们前面提到的漆酚,就是这些狡猾入侵大军的一员。
其实按理来说,产生特异性抗体后,就能应对下一次半抗原的进攻了。
青霉素也是半抗原大军的一员
只不过有些时候,人体的免疫系统犯傻,误将自家人当做敌人。
这样一来,就产生了一种变态反应,即是免疫系统对机体无危害性发起进攻,从而对机体造成伤害。
了解了大致的原理后,让我们来看看漆酚具体是如何操作?
一开始,漆酚渗入皮肤后,就会由皮肤产生一种酶催化的氧化物。
经过一系列的催化,漆酚会与蛋白质结合,从而形成完全抗原。
此时,我们的人体极其敏感,能生成免疫T-淋巴球细胞应对下次相同半抗原的进攻。
当漆酚再次进入人体内时,抗漆酚抗体肯定会第一时间出动。
但没想到,人体的免疫系统却不分青白皂白地先攻击抗漆酚抗体了。
类似于自相残杀的结果,便是将原本健康的我们推入水深火热之中。
T细胞的3D结构
而我们接触的生漆是由水分、漆酚、树胶质、糖蛋白、漆酶等物质组成。
其中漆酚是生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,一般占50%-80%。
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人类摸了漆树的汁液后会灼热,肿胀,奇痒难忍等过敏症状;
目前医学上认为,漆酚过敏是漆酚作为变应原引起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反应(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,ACD)。
对过敏体质的人群,只要微量的漆酚就足以引起很严重的症状。
与我们常说的过敏反应不同,由漆酚引起的过敏反应又称为Ⅳ型超敏反应。
这类超敏反应往往会爆发的时间会较为延缓,却会造成组织或器官损伤,且不易愈合。
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抗过敏治疗,就会出现肾衰竭、糖尿病等。
至于引发的原因可能是跟免疫系统有关,具体仍在研究中。
那么,为什么我们能对漆酚了解得如此透彻呢?
因为漆酚不仅是生漆的主要成分,也是制作漆器的主要原料。
对我们普通人来说,漆器一词听起来好像很古老。
但它跟熊猫一样,也称得上是我们的国宝之一。
至少在7000多年前,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生漆来做漆器了。
河姆渡出土的土漆馆
所谓生漆,它就是人工割破漆树皮后自然流出来的乳液汁。
接触空气后,会迅速变成了褐色,数小时后硬化生成漆皮。
作为一种天然的涂料,它渗入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。
从餐具、日用具到交通工具、艺术品等等,可谓是无“漆”不入。
与此同时,古人也很早意识到了它并非善茬,易使人“中邪”。
比如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就大概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:
某人家里换了生漆做的家具后,看到皮肤起了疹子,便赶紧将它转手卖掉。
即便如此,生漆还是霸气夺魁,一举成为了“国漆”。
为什么呢?因为它的性能实在是太优越了,足以掩盖其他不足。
它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来自绿色植物的涂料。仅在常温下,它就能通过漆酶的催化作用固化成漆膜。
从马王堆出土的汉代漆器
一般等漆膜干了后,它基本不会再让人体发生过敏反应。
从地下出土的那些精美的木棺、漆画、漆器等,就能看出它的防潮、防腐、硬度高等优点。
迄今为止,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合成涂料能在这些性能方上超过生漆。
所以,工业上生漆又被视为“涂料之王”。
就算在现代工业中,它也仍在国防、军工、科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
混入了水和松节油的木漆
如果不是因为高致敏性,它说不定还会被捧为国宝中的“国宝”。
正是因为生漆仍处在于重要的位置,所以现在还仍有一种职业叫做割漆客。
他们需要徒手爬上将近10米多的漆树上进行割漆。
仅有的安全措施,只是在两棵漆树间帮上一两根小树干。
那么,为什么他们不在脚上套个特制的铁架子来确保安全呢?
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,就是尽可能不要伤害到漆树的“命脉”。
看到这里,你可能还是觉得漆酚这些东西还是离我们很遥远。
其实除了生漆外,很多漆树科的植物都含有漆酚这类物质。
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腰果、芒果、开心果都是这个科的成员。
就拿芒果来说的吧,它的果皮里就含有漆酚类物质。
当漆酚敏感体质的人吃芒果时容易过敏,出现嘴唇红肿,起水泡,同时伴随着剧烈的瘙痒。
所以,如果对芒果过敏者,最好不要接触到漆科树的其他植物。
等到起皮疹,水泡,甚至变成大猪头时,后悔就来不及了。
如今,美国专利报道通过使用表面活性物质可以达到治疗漆酚过敏的目的,其原理是通过表面活性物质与皮肤中的漆酚发生反应,从而使漆酚失去作用。
相信在不远的未来,那些对芒果等含有漆酚类物质的人也能安心地享受其美味。
*参考资料:
齐志文,王成章,蒋建新.漆酚的生物化学活性及其应用进展[J].生物质化学工程,2018,52(04):60-66.
贺潜. 生漆致痒机理初探[D].吉首大学,2016.
刘志强. 半抗原诱导食物过敏发生机制及肥大细胞对Th2型过敏反应的调控作用[D].郑州大学,2013.
马宏杰.逐树而生割漆客[J].中国民族博览,2004(01):75-91.
李忠义.漆树过敏所致精神障碍1例[J].临床精神医学杂志,2003(01):5.
张飞龙,魏朔南,李钢.生漆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[J].中国生漆,2000(01):3-9+13.
对漆树过敏致急性肾功能衰竭I例[J].四川医学,1995(01):36.
黄重敏.漆树过敏致一过性糖尿症2例报告[J].新医学,1989(09):479.
回忆童年时漆树过敏的经历 (2010-05-28 00:23:00)人在旅途 新浪博客